地区:北京
更多城市
网页客服,欢迎咨询
社群信息
      社群信息
  • 圈主:我是超管
  • 粉丝:2 人
  • 人气:88 关注度
      联系方式
  • 电话:18635776749
  • 地址:襄陵镇信用社西20米好孩子孕婴童旁
成功学的逻辑是,先拉低一小部分人成功的概率
2019-06-07 05:41:49 356
  • 收藏
  • 管理

    小高只是千千万万个渴望自我提升的人之一。


    她最近参加了一个早起打卡群,每天早晨6点半起。


    起是起来了,可是白天哈欠连连,精神不振,效率奇低,整天只想着回家补觉……


    “早起毁一天”的情况,就这么真实地发生在她身上。


    这怎么和成功学说的不大一样????


    我们每天被灌输,成功人士都是勤奋、自律、专注的,每天早起、苦学英语、关闭通知专注工作的。


    然而,成功哪儿有那么容易?所谓的职场高效tips,有太多伪命题。


    它们有的毫无根据,有的不切实际,有的则需要辩证看待,直接照搬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。


    所以,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戳破那些最常见的职场“高效”伪命题。


    如果你还沉迷于这些tips,那我得奉劝你一句:

     


    本文由LinkedIn原创,作者北辰。

     




    伪命题一

    早起能够提高效率


    许多大佬们的成功经验仿佛都在告诉我们:“要成功,就早起!”

    富豪李嘉诚每天5:59分起床看报纸、打高尔夫。


    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早上5点半就起床冥想、慢跑。


    苹果CEO库克甚至每天早上3点45分就起床健身、看邮件……


    但是,早睡早起并不适合所有人。


    人的睡眠类型分两种:“百灵鸟型”“夜猫子型”


    前者早上容易兴奋,天生就可以早起精神好;而后者晚上容易兴奋,所以倾向于晚睡晚起。


    我就是后者,公司10点上班,我通常晚上12点入睡,早上8点起床,在下午工作效率最高。



    上述那些大牛们并不是因为早起才成功,而是生物钟决定了他们适合这种节奏。


    每个人的“黄金工作时间”和精力分配都是不同的。


    所以,还是找准自己的节奏最重要!

     

    伪命题二

    “黄金时间”不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工作上


    很多文章建议,想要高效工作,就得关掉手机,保持专注!


    然而在职场中,追求这种“绝对的专注”十分不切实际。


    粗暴地关掉、忽略通知或者不回复消息,不仅意味着失去了跟进项目的机会,更是对团队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

    公司新来的实习生赫赫,工作十分认真,但总是隔一个多小时才回复消息,理由是“刚刚在忙,才看到”。


    一次,主管在美国出差,临时通知她产品文案需要修改后发给客户,要得很急,然而这厢她却一直没有回音。


    隔着12个小时时差熬着夜的主管大为光火,群里艾特、打电话无果之后让同事帮忙确认一下,才发现她在忙别的事情,根本就没看到消息。



    工作中,有些“干扰”看似烦人,实际却很必要。


    那么,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保持专注的同时随时follow工作进度呢?


    有两点建议。


    首先,在工作前,可以花三分钟时间整理一下一天的重要时间点,定时提醒。


    其次,工作中可以采用“40-10-10法则”,将黄金工作时间按小时切分开来。40分钟用来全神贯注地完成手头最重要的工作,然后休息10分钟,剩下的10分钟用来回复之前遗漏的信息。


    这样既可以让你高效率完成重要工作,又能及时和团队保持沟通。

     

    伪命题三

    用电子技术分享信息会提高效率


    显然,有时微信这类工具并非最高效的沟通方式。


    • 明明5分钟就可以说清楚的事儿,在微信里你一言我一语反复翻看文字,结果花了半个小时才解决;


    • 明明在讨论活动策划,结果说着说着就跑偏到了中午吃啥;


    • 更有人,为了节约时间发出来数十条长达50秒的语音……


    职场中,准确和效率永远是传递信息的首要目标。微信的即时性提高了工作效率,但严谨程度却是短板。


    • 在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头脑风暴的时候,找个会议室一起讨论会比在微信上消息轰炸效率高的多。


    • 做展示时,再花哨的电子表格也不如将纸质版分发到听众手中效果来得好。


    • 有时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儿,却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写一封长长的站内信……


    所以,下一次当你需要和他人进行沟通时,先别急着用“电子版”搞定一切。


    花1分钟的时间想一想:用什么手段、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?



    伪命题四

    多任务处理可以提高效率


    很多成功学都建议职场人士进行多任务处理,成为效率奇高的千手观音。


    但是大多时候,多任务处理的结果只能是——啥也想干,但是啥也干不成。


    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厄尔·米勒(Earl Miller)说,每一个小小的转变都会导致认知成本。

    这会破坏生产力,导致错误,阻碍创造性思维。


    通俗来说,我们的脑汁有限,得省着点用!


    而另一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,在工作中断后,重新集中注意力平均需要23分15秒!


    这不仅浪费了时间,长此以往也使得自己的专注力下降。


    米勒的建议是尽量避免多任务处理。


    但是活多怎么办?


    除了上面的提到的“40-10-10法则”之外,还可以利用著名的“艾森豪威尔矩阵”,将任务分类,可以有效避免多任务处理带来的混乱。


    图片来源:https://know.baidu.com/question/53cfe5d3164237f93fcdc47e7985ed1fa598293


    立刻亲自处理马上截单的合同,下午再约时间和领导汇报,会议室需要立刻订,所以拜托组里的实习生预约。其他不紧急的事情抽时间再做。


    千万不要事事亲力亲为,不仅自己效率下降,还会拖累团队的进度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伪命题五

    高效率人士应该承担更多工作


    对高效率人士来说,“能者多劳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。


    然而,在畅销书《高效的秘密》中,作者查尔斯·都希格在研究神经科学、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后发现:

    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,也绝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,甚至牺牲个人生活。


  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因为“效率高”而被动接受更多的任务,往往会造成超负荷工作,将自己拖入工作缠身的泥潭中。


    王同学是团队里的效率达人,大家把手上三个案子都丢给了他。


    小王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,就像一个超负荷运转的马达,终于在某个阴沉的下午爆发,要求涨薪,要求休假。


    “我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好好吃顿饭了”,他满肚子委屈。


    高效不是过度压榨,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说“不”,对工作和生活做出合理的取舍,避免那些本不属于你却“强加”给你的工作。


    睡个好觉,读一本好书,留出一点陪伴家人的时间……


    这些“喘息”的瞬间,才能让你明天继续动力满满。

     

    写在最后


    读了再多成功学,依然没有成功,大概是很多职场人的困惑。


    我们鼓励大家汲取成功案例里的养分,却也建议带着脑子辩证思考。


    成长就像是一条山路,或许路标能帮到你,但道路千万条,你的路,终究要你自己摸索着前行。


    共勉。


    你觉得还有哪些不靠谱的tips?:)





    本文由LinkedIn原创,作者北辰。

    文中图片、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、影视截图和网络,为非商业用途使用,如因版权等有疑问,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。

   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,发邮件至Imschina-sales@linkedin.com获取更多信息。

    ©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




    上一页:通创速递丨越努力越幸运!南通站“返场”选手成功晋级,今年两个月的营收相当于去年一整年.. 下一页:“月薪3万,凌晨四点,肝癌晚期”:比毒品上瘾更可怕的,是压力成瘾
    全部评论(0)
   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: